北京看白癜风去哪家医院比较好 https://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etbdf/「本文来源:东莞日报社i东莞」
今年前三季度,东莞经济交出一份亮眼的成绩单,代表新兴产业的工业机器人产品产量同比增长88.2%,生物药品制品、其他电子设备、计算机整机制造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了.9%、.1%和.5%。
一组直观的数据,折射出的是东莞推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向纵深发展,产业升级动力不断变革,新旧动能加速转换的态势。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构建全过程创新生态链;实施产业立新柱工程,推进7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加速建设;打好拓空间主动仗,创新土地利益平衡机制;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塑造营商环境新优势。
“十三五”期间,珠江东岸、莞邑热土,改革浪潮涌动,建设省制造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实验区各项改革任务顺利推进,改革取得明显成效。
▲莞邑热土,改革浪潮涌动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营造良好创新生态
从创建中国内地第一家“三来一补”企业太平手袋厂,到推进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再到建设广东省制造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实验区,东莞从来是一座敢为人先的城市。
年7月31日,东莞获批建设广东省制造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实验区。全面深化改革,东莞一直在探路!
时不我待。东莞迅速推动任务落实,当年出台72份配套改革政策,扎实推进项重点改革任务,破解技术、土地、资金、人才等发展难题。
作为制造业名城,东莞将改革创新作为突破口,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构建了“源头创新、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企业培育”的创新体系,全面激发各类主体创新活力。
今年4月,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松山湖科学城)全面启动。加快建设中国散裂中子源、南方先进光源项目、阿秒激光项目;推动中科院声学所电声产业化基地、新能源研究院等重大项目落地;高标准建设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等重点科研平台。东莞在积极探索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的“广东路径”上行稳致远。
▲松山湖材料实验室
对松山湖材料实验室,赋予充分的自主权,支持以“研究院+公司+项目”的新型模式开展科技成果产业化,构建了从基础研究到产业转化的全过程创新生态链。
“我们的生产线24小时不停运转,一旦出现故障就会带来巨大损失。中科院院所有研发实力,我们有需求,双方顺利达成合作,合作项目就像中医‘治未病’。”汇兴智造董事长钟辉表示,该公司与中科院自动化所合作的项目“基于数据驱动的高端制造业生产设备故障诊断及预测研究及应用”,提高了产品品质,降低了企业成本。
哪里有“掣肘”,就突破哪里!通过推进科技平台载体建设的激励机制改革、新“容缺+承诺”外籍人才审批机制等,制造业名城正在加速崛起成为创新的高地。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成效明显,“十三五”期间,东莞高新技术企业快速增长。截止到年,高新技术企业达到家,今年预计将超过家。
截至年底,全市国内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为件、件,数量居全省第三位。全市PCT国际专利申请量为件,数量居全省第二位。
▲拓斯达生产车间
实施产业“立新柱”工程
改革政策叠加助力7大产业基地建设
“十三五”期间,东莞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改革明显加快,资源要素向先进制造业集聚、政策措施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倾斜、招商力量向产业链供应链短板加强。
东莞在全省率先实施企业规模与效益“倍增”计划,形成一批可复制推广的经验。至年底,全市倍增企业已有家,改革经验获省经信委通报表扬。
今年,东莞改革再进一步,加快产业立新柱工程,以新机制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建设,出台首批“1+N”配套政策,基地内集成实施“标准地”“链长制”“招商揭榜”等系列改革改革,产业引导基金实质性投资运作。
在塘厦临深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内的凤凰产业园内,处处可见如火如荼的项目建设场景。顺络电子、瑞勤、艾瑞科、华誉等一个个重大项目在产业园内拔地而起。
▲塘厦临深新一代你电子信息产业基地
今年5月,东莞7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面向全球揭榜招商,承载着东莞高质量发展的梦想。
编制具有前瞻性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空间规划及产业链规划,建立“一名市领导挂帅、一个工作专班、一份产业规划、一套支持政策、一张招商地图、一项配套基金、一项督查机制”的“七个一”工作机制。
各项配套政策相继出炉,东莞锚定先进制造进阶之路不放松。
今年1-8月,7大基地引进新兴产业项目18宗,协议投资亿元。高层次的科研平台,高强度的研发投入,在东莞催生出一批高精尖的新兴产业,成为东莞经济新旧动能转换,产业升级的源源不断的动力。
东莞加快推进5个基层改革创新实验区。水乡“工改工”实验区率先出台工业上楼指南。滨海湾新区高水平对外开放实验区争创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联动发展区。塘厦莞深融合实验区加快临深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建设。石龙旧城改造实验区推动石龙西湖片区纳入松山湖生物医药产业基地联动拓展区统筹发展。常平莞港合作实验区加快莞港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先导区建设。
▲常平“香港城”规划效果图
强化新动能企业梯度建设,加强对“倍增企业”扶持,组织专精特新”企业遴选培育,分档建立“小升规”目标企业库。
改革的红利不断释放!年,东莞市智能移动终端产业集群以及东莞市参与的“广深佛莞”智能装备产业集群成功入选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年前三季度,全市先进制造业占比达到46.3%,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达到49.4%。
创新土地利益平衡机制
打好拓空间主动仗
土地开发强度已接近极限,土地空间利用步入“深水区”。面对产业用地“瓶颈”,东莞果断打响了产业空间拓展主动仗。
“十三五”期间,东莞启动通过强化功能区统筹优化市直管镇体制改革,以松山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及周边9镇、水乡特色发展经济区5镇作为试点,从五大方面强化功能区统筹,破解发展中遇到的难题。
年,松山湖统筹开发东部工业园,顺利完成多亩土地统筹,成功引进立讯技术、明信测试等一大批电子信息和智能装备制造领域优质企业。
▲松山湖东部工业园智能制造项目一期动工仪式
在东部工业园土地统筹中,强化功能区统筹优化市直管镇体制改革的优势显现,以往“零碎化”发展的局面被改变,固有的行政边界和利益壁垒被打破。
东莞建立“基础补偿+增值共享”的土地收储补偿机制,在规定补偿费用的基础上,增加土地入市增值收益,共同做大“蛋糕”,有力提升了镇村参与土地统筹的积极性。
东部工业园统筹中最大限度让利于民,凝聚了群众共识,最终顺利完成土地统筹。
和年,全市共收储土地超过2.5万亩,其中工业用地超过1万亩,为多个重大项目提供了产业空间。
建立“工改工”与“工改居商”挂钩联动机制,仅仅年完成“工改工”拆除平整超过亩。年,东莞筛选首批10个千亩以上项目,打造产城融合示范片区。
深化集体工业用地市场化配置改革,推进网上公开交易。实施重点片区总设计师相关制度改革。拓空间为东莞制造业发展提供了高品质、低成本的产业空间。
深化政务服务改革
打造最优营商环境
“十三五”期间,东莞在人才、投资等方面全面发力,用一流的营商环境吸引并留住优质资源,形成新的竞争优势。
-年,开办企业便利度连续三年蝉联全省地级市第一,商改经验于、年两度获国务院通报表彰。
宽敞明亮的大厅,亲和的服务态度,市民服务中心运行两年多来,成为全省进驻部门最全、进驻事项最多、综合窗口集成最高的办事大厅,满足了企业和群众“只进一扇门,能办所有事”的愿望。
▲东莞市民服务中心办税服务厅
五年来,东莞立足于群众和企业办事的痛点堵点,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把“数字政府”改革建设作为“一把手”工程推进,构建“云、数、网”数字底座,建设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实现政务服务网上办、掌上办、指尖办。行政许可事项实现%网上可办、97.99%全程网办,学历类人才入户等一批事项实现“秒批”。
东莞全力推进“互联网+不动产登记”改革,“一手房”办证实现全程网办、1个工作日出证,高频登记业务一天办结率超98.84%。互联网+不动产”全流程电子化登记成为广东省数字政府建设地级市样板。
“i莞家”平台整合社保、医疗、交通、公安、民政等12大领域余项政务、公共和生活服务,实现群众一个端口获取各类服务。关联“电子市民卡”,整合防疫码(粤康码)、电子健康码、社保码、消费码等七大领域码功能,实现“一码通城”。
全面升级“企莞家”平台,增设政策自动推送功能,实现从“企业找政策”到“政策找企业”的转变,完成36项资金项目标准化改造,企业填报信息和申报材料分别减少70%和50%。
年,东莞深化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工程建设项目全流程实施“多测合一”,实施完全告知承诺制的政府、社会投资项目审批时间分别压缩至40日和30日,比上年缩短13天。
改革不止步,发展不停歇。
站在“双万”城市新起点上,东莞将持续破解发展中的难题,推动全面深化改革朝着“科技创新+先进制造”聚焦发力,充分激发土地、科技、资金、人才等要素,推进东莞在新征程中实现高质量发展。
文/记者范德全
图/记者郑志波、通讯员供图